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与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着约10%的婴儿和2%~4%的学龄段儿童。其中,牛乳过敏(cow milk allergy,CMA)是婴幼儿常见的食物过敏类型。引发IgE-介导的牛乳过敏反应需个体产生致敏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并处于致敏状态,然而有相当比例的人群具有较高的牛乳sIgE但却能够耐受含牛乳制品不出现过敏症状,这类人群表现为“无症状致敏”或“致敏耐受”状态。目前尚缺乏有关不同牛乳过敏表型的代谢组特征和生物学标志物分析研究。
本研究通过招募并收集牛乳过敏(n=30)、敏感耐受(n=20)和健康儿童(n=21)的血清样本,利用非靶代谢组学筛选与不同牛乳过敏表型有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发现精氨酸、脯氨酸及谷胱甘肽代谢在不同牛乳过敏表型患者中有显著差异,精氨酸通过多胺途径代谢并促进谷氨酸的合成在抑制IgE-介导的牛乳过敏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此外还发现,患有CMA儿童的疾病负担与色氨酸代谢通路有关。上述结果进一步在独立队列(n=41)中得到了验证。氨基酸代谢在调控食物致敏反应及其表型中占据着重要角色,以上研究为食物过敏及其表型的免疫学机制研究开启了新思路,并为过敏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蛋白质致敏安全与控制方面研究,探究并揭示了膳食成分调控机体黏膜免疫稳态的致敏分子机制,形成系列靶向肠黏膜免疫轴的低敏、抗敏食品评价体系。相关成果以第一/通信作者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2022=14.2)、《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IF5-year =17.1)、《Food Hydrocolloids》(IF5-year =10.9)、《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IF5-year =6.3)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8 篇(JCR一区24 篇),IF5-year>10文章5 篇,封面文章3 篇,ESI论文1 篇,单篇被引100次5 篇,总被引近1 500 次, H-指数21。申请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10余件,授权5 件(含国际专利2 件),参编专著1 部,科普著作2 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等课题5 项,同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研究工作。成果获美国食品科技学会IFT Tanner Award 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国际和省部级奖励。兼任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学会(EAACI)会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理事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员、美国食品科技学会IFT高级会员、《Frontiers in Nutrition》客座编辑、《食品研究与开发》青年编委等,并长期担任多本国际TOP期刊审稿人。
为进一步促进未来食品科学的发展,全面践行“大食物观”的指导思想,持续提升食品科技创新和战略安全。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及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杂志、《Journal of Future Foods》杂志主办,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学院共同主办, 登赫(上海)生命科学有限公司、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古井集团、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赞助 的“第一届大食物观·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即将于 2024年5月16-17日 在 中国 北京 召开。
为提高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科技自主创新和食品科技产业支撑能力,推动食品产业升级,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杂志社将与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湖北工程学院、果蔬加工与品质调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食用油质量与安全)、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第五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会议时间:2024年 8月 3—4 日,会议地点:中国 湖北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