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亚健康”人群激增,以及疫情的催化,消费者对自己及家人“治未病”的保健意识不断加强。保健品逐渐成为家庭生活的“第四餐”。
老龄化加剧,银发人群的保健消费尚未到达爆发期,而90后和Z世代已经崛起成为保健品消费的新势力。“熬最深的夜、吃最贵的保健品”的朋克养生,“追求科学精准功效”的靶向养生,“喜欢便携即食、口味多元”的零食化养生,以及“冻龄抗初老”的颜值养生,正成为年轻人保健品消费的新风尚。保健消费新产品、新理念和新话题正在社交媒体上掀起风潮。
与此同时,权健事件、政策监管和疫情等也加剧了渠道变革。电商已经超过传统直销,成为保健品行业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之一。基于星图数据,2023年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商平台“双11”期间,营养保健类目的销售总额更是突破148亿元。
一方面,中国人均保健品消费支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人均保健品消费仅为同期美国、德国等国家不到20%的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保健品在各年龄段的渗透率也较低。美国保健品平均渗透率达50%以上,整体渗透率随年龄减少呈现递减态势——其中,65岁以上保健品渗透率最高,达到70%以上;25岁以下渗透率最低,为30%。而中国保健品平均渗透率仅20%。此外,中国的保健品渗透率呈现U型分布,中间的35岁-44岁人群渗透率最低,仅为10%左右;65岁以上人群和25岁以下人群渗透率分别约为25%和20%。中国独特的U型分布凸显了年轻一代的保健品消费活力——年轻人对保健品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市场的新引擎。
未来,预计2028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
新冠疫情的暴发加速了全民健康意识的形成,短期内几乎带动了保健品所有品类的发展,并直接刺激“免疫调节”“家庭健康”和“运动健身”等相关品类的增长。中长期,预计该趋势仍将持续发酵,行业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基于科尔尼在2022年开展的消费者调研问卷,疫情期间维生素、矿物质、鱼油以及益生菌等品类受益最大。在被问及疫情结束后消费行为变化时,70%以上的消费者表示对保健品的消费将维持不变,10%-20%的消费者表示将有所加强。有趣的是,当消费者被告知某些品类有利于“调节免疫”功能时,消费者对该品类的兴趣和需求有明显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夸大功效” “非法添加” “假冒伪劣”等保健品市场乱象层出,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市场监管的政策。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激发我国保健品行业的活力,政府不断推进保健食品备案制的发展,从此前的单一注册制变为注册与备案相结合的“双轨制”。总体来看,我国保健品监管正呈现“简化中趋于严格”的态势,并不断从“发展中规范”向“规范中发展”的转变。
在各项保健品的政策中,“蓝帽子”吸引了最多的目光。“蓝帽子”是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或备案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蓝帽子”门槛高,临床实验和官方审批时间长,需要药效无副作用且达到50%以上有效性可获得该标识。当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保健食品”既有依法经过注册备案、带有蓝帽子标志的“真”保健食品;也有具有一定营养功能,但未获得蓝帽子认证,仅能作为普通食品销售的“伪”保健食品。其中,无“蓝帽子”认证的普通食品不能添加保健食品或药品原料,也不能以产品包装、说明书、广告宣传、销售人员介绍等任何方式特定宣传保健功能或治疗功效。
因此,对品牌来说,有“蓝帽子”就像给产品加了一层“蓝buff”,官方背书更放心,更有助于实现全渠道(尤其是药店等专业渠道)和全客群(尤其是中老年人)覆盖。但是,由于“蓝帽子”审批周期长、成本高、数量有限,部分品牌会通过与有“蓝帽子”批文的代工厂家合作来获得“蓝帽子”;还有部分没有“蓝帽子”的品牌和一些新成分、新功能的产品,则主打年轻客群和功能食品赛道,主要通过电商、商超、个护美妆店及母婴店等渠道销售。
保健品主要可分为维生素、钙、蛋白质补充剂、益生菌、鱼油、非钙类矿物质、口服美容、体重管理、氨糖软骨素、辅酶Q10、动物精华等品类。我们预测未来以下几类高潜力品类将脱颖而出,值得重点关注。
首先,植物精华和维生素作为规模最大的品类,过去三年在全渠道保持3%-5%的平稳增长,但在跨境电商渠道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预计未来五年仍将在跨境电商保持10%以上的增速。
其次,益生菌、口服美容和体重管理作为增长最快且市场规模可观的细分赛道,预计未来五年将分别保持16%、10%和7%的全渠道年均复合增长,发展潜力较大。
具体来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高盐高糖、辛辣重口的饮食习惯,加之久坐、熬夜等作息,肠道问题呈现常态化趋势——益生菌等“肠胃调节”已然成为现代家庭的一大刚需。
另一方面,在颜值经济的驱动下,口服美容和体重管理等女性保养需求成为保健品增长的潜力股。植物果蔬酵素、胶原蛋白肽饮、即食益生菌等产品均在2023年天猫“双11”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热捧。
最后,越来越多的中老年和过劳年轻客群对骨骼养护、护眼明目和心血管健康等需求不断增加,钙类、氨糖软骨素、鱼油和辅酶Q10等市场也将保持稳定增长。
近年来,权健事件、政策监管、疫情和消费客群年轻化等加剧了保健品渠道变革。电商渠道已取代传统直销成为保健品销售的最大渠道,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至60%的市场份额;而药店仍将作为线下保健品销售最主要的渠道——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渠道运营将成为保健品零售增长的破局之道。
随着90后和Z世代崛起,保健品电商发展迅猛——2020年,电商开始取代直销成为保健品消费的最大渠道。其中,抖音、拼多多等社交电商发展最快,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将达20%以上。跨境电商由于进入壁垒相对低、产品配方限制少,已成为海外品牌入驻中国市场的首选渠道,预计未来将保持10%-15%的年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直播平台不能销售“蓝帽子”保健品以及宣传产品的保健功能,但非“蓝帽子”的健康类食品在直播平台的成长性令人瞩目。
直销渠道作为过去保健品销售的最大渠道,曾经占据保健品销售的半壁江山。随着政策监管和权健事件引发的蝴蝶效应,传统直销渠道受到了较大冲击。到2022年,直销渠道市场份额已不足30%,预计未来的市场占比将持续下滑。
药店作为中老年客群最主要的渠道,随着医保新规的出台和疫情封控,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21%略降至2021年的17%。中长期内,药店仍将作为线下保健品消费最主要的渠道,预计未来五年将保持稳定增长。
其他线年,针对年轻女性的个护美妆店和针对孕妇宝妈的母婴店渠道,各占不到5%的市场份额,预计未来五年将保持平稳发展。约占2%市场份额的传统商超大多以基础营养的家庭装和礼品装为主,预计该渠道的未来保健品销售占比将略微下降。山姆、Costco等会员制超市,虽然当前市场份额不足1%,但由于其客群消费力更高且门店计划扩张,预计将更快增长。
2022年,新华网、汤臣倍健和京东健康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18岁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熬最深的夜、吃最贵的保健品”的朋克养生,“追求科学精准功效”的靶向养生,“喜欢便携即食、口味多元”的零食化养生,以及“冻龄抗初老”的颜值经济,正在成为年轻人保健品消费的新风尚,保健品的需求场景向着精细化发展。
具体来看,中国保健品玩家主要分为四大梯队。市场规模前十的品牌为第一梯队,品牌市占率约为1%-10%,如汤臣倍健、纽崔莱、无限极、Swisse、钙尔奇、合生元等。第二梯队为前10-30的品牌,市占率多分布在0.5%-1%,包括Blackmores、GNC和善存等传统维生素和膳食补充剂品牌,也涌现了小仙炖、多燕瘦、肌肉科技等细分品类新兴品牌。第三梯队主要为市占率分布在0.1%-0.5%的前30-60的品牌,代表品牌有养生堂、健乐多、Fancl、DoppelHerz、Wonder Lab和Life-Space等。第四梯队则分布了超过2000个的长尾品牌,市占率大多小于0.1%;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