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官网app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杏彩体育官网

生物活性肽市场连年高速增长赶超“大品牌”时机已到?
发布时间:2024-01-24   | 作者:杏彩体育 阅读次数: 43

  “生物活性肽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因,离不开其独特的优势——功能的多样性和靶向的特异性。”近日,禾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陆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说道。

  根据观研网行业报告,作为新兴市场,2018年我国生物活性肽市场规模756.6亿元,同比增长12.4%,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650亿。化妆品领域的生物活性肽市场增速更快,2017年国内市场规模34.02亿元,2018年为41亿元,近年市场增速保持在25%以上。

  据陆益介绍,透明质酸已经被广泛认知,其核心能力是可做填充剂、可补水,胶原蛋白功效可能更强,而生物活性肽则拥有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所不具备的“特异性”。生物活性肽是蛋白质中的活性片段,不同片段承载不同信息,功能多样,只要找到对应片段,即可具有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的功能,或者美白、抑制炎症等功能。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个美容护肤品牌推出生物活性肽类化妆品,如雅诗兰黛、兰蔻、欧莱雅、香奈儿、迪奥、SK-Ⅱ等,而禾美生物主要定位于生物活性肽护肤产业链中上游,专注于衰老机制和创新型生物活性肽原料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基于生物活性肽的健康解决方案,目前已完成天使轮、Pre-A轮和A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近5000万元。

  “此前护肤品牌发展重点在于客流量,现在的市场竞争点已变成客单价和复购率,核心是产品力,其效原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决定产品主要功能,进而决定消费者是否愿意复购。”陆益说道。

  陆益认为,国内生物学科虽然起步晚,但从基础学科来看,包括生物活性肽在内的多数细分领域已经与第一梯队国家处于同一水平。“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需要长期积累,生命科学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需要和应用相结合,一个学科的产学研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与硬件设施。”

  据了解,2010年至2014年,陆益加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为施一公团队中的一员,主要负责科学家的引进和落地等工作,期间团队先后引进数十位海外优秀人才。

  另有数据显示,到2018年,随着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中国分会的6000余名会员中,有近2000人已经回到国内工作或创业。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82%,仅次于专用设备制造业,2011年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211.2亿元,投入强度1.46%,到2020年,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升至784亿元,投入强度为3.13%。

  因此,中国生物活性肽的相关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也有分析显示,国内早期多从医药角度对生物活性肽进行研究开发,针对美容护肤的研究相对较少。陆益认为这是一门学科发展的正常路径,大部分前沿生物技术都会首先在医药领域应用,因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医疗是最基本的刚需,例如透明质酸最初应用于骨科、眼科,之后逐渐应用于医疗美容等领域,生物活性肽同样如此。

  2017年陆益经过一年左右市场调研,还是选择把生物活性肽技术应用在大健康的美妆护肤领域,2018年3月,禾美生物成立。

  当时,陆益从美妆护肤行业众多崛起的民族企业中发现了三个市场讯号:第一,中国企业的技术开始被世界认可,在国际市场中也能占据优势地位;第二,在百雀羚、上海家化等优秀民族品牌的带领下,新一批的国产品牌也开始崛起;第三,互联网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品牌与消费者能够更充分沟通。

  同时陆益也发现,当时国内一些护肤企业仍处于重营销、轻研发的状态,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了这种模式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所以也有更多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投入。

  根据兴业证券和平安证券研报,2017年左右是国内化妆品企业赶超“大品牌”最好的时代,当时国内化妆品市场全球第二,规模超过3000亿,行业竞争激烈且集中度低,护肤品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市场份额仅为5%,曾占主导地位的外资品牌逐步走下神坛,同时国内化妆品产业链日趋成熟,为本土企业的发展培育了先天的土壤。

  在2017年左右,从研发投入细分项目来看,国内品牌研发投入多集中于基础配方改良研究,对创新产品投入较少。虽然国内品牌的专利数量较多,研发周期较短,但整体进展跨越性不大。

  在此行业背景下,陆益基于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经历,一方面对前沿生物技术有多方面了解,看到了生物活性肽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另一方面也拥有与这些国际前沿实验室合作的可能性。

  “除了这些条件,当时国内化妆品市场增速接近10%,大健康产业市场增速超过20%,所以我们决定将生物活性肽技术落地到化妆护肤场景,而且不做仿制,自己研发——作为创业企业,要长期生存和发展,就要想办法‘击穿’某个细分领域。”陆益说道。

  陆益如此看好生物活性肽的市场潜力,与其性质特点密不可分。据了解,生物活性肽由于具有功能的多样性和靶向的特异性,在美妆、功能性食品、医药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在食品领域,大豆、藻类等均是优质的多肽资源库,从其中提取的多肽经深加工可制成调味原料、营养性食品等;在医药领域,多肽药物具有靶向性好、免疫原性低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等疾病治疗。

  在美容护肤领域,化妆品通常会添加维生素C、天然蛋白质等成分来增加皮肤的营养,提高皮肤弹性,但也会存在活性成分致敏、易被氧化、不稳定等问题,而生物多肽整体有低浓度高功效、亲肤、安全的优势,L-肌肽和谷胱甘肽是最早在美容化妆品中应用的生物活性肽。

  第一类是信号肽,80%的美容护肤类生物活性肽均属于此类。具体如铜胜肽(也称“蓝铜肽”),能够穿过角质层进入皮肤内部,释放信号,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蛋白与弹力蛋白,帮助皮肤恢复自我修补的能力;再如棕榈酰五肽-3,能诱导细胞信号级联反应,以刺激机体增强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生成能力。

  第二类能够影响神经递质,如乙酰基六肽-8(别名“六胜肽”),是高端多肽化妆品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原料之一,主要作用机理是使囊泡丧失释放神经递质的能力,进而阻断神经传递肌肉收缩讯息,影响皮肤肌肉神经传导,使脸部肌肉消除紧张状态,减少细小皱纹的产生。乙酰基六肽-8被业内称为阿基瑞林、类肉毒杆菌素,还被称为比肉毒毒素更安全、易操作、低风险的替代品。

  第三类具有递送功能,如铜胜肽,可携带铜离子进入细胞内部,遇到酶后释放铜离子,促使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愈合受损伤口,改善皮肤老化现象。

  《中国化妆品》杂志显示,近年来以多肽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护肤品在国内大火,很多“成分党”对多肽之名耳熟能详,甚至可以细数出国内外添加了多肽的知名化妆品品牌。根据目前在售的抗衰老产品调查,已有多个国际知名品牌推出了多肽类抗衰老化妆品,例如玉兰油、雅芳、雅诗兰黛、兰蔻、欧莱雅、香奈儿、迪奥、SK-Ⅱ等国际一线知名品牌。

  生物活性肽市场火热的原因离不开“功效护肤”、“成分党”等消费概念的流行,陆益分析称,功效护肤热背后有四方面因素推动。

  第一,需求拉动,目前消费者受教育水平较高,认知不再停留于仅注重“表面”功能,而是更加注重具体功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第二,需求改变后,各品牌和渠道关注的重点也会有相应的侧重,进而拉动上游的生物活性肽原料企业发展;

  第三,市场发展规律,护肤品行业正由客流竞争转向产品力竞争,而核心功效原料是产品力的重要部分;

  第四,政策导向,国家和行业大力发展具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鼓励创新研发核心技术,鼓励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深度发展。

  陆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护肤品市场发展用一个公式即可概括:收入=客流量x转化率x客单价x复购率。

  之前行业对客流量的竞争重点在于线下多开店,后来转变为在电商平台投流量、讲品牌故事,再通过KOL等渠道提高转化率;而客单价和复购率的关键在于核心原料、核心功效、核心科技。

  “此前护肤品牌发展重点在于客流量,即增加曝光率,开更多门店,然后演变成三四线城市抢夺战,本质都是扩大使用人群,增加客流量,其实当时各品牌转化率都差不多。”陆益说道。

  根据国元证券研报以及中银国际证券研报梳理,2000年左右,中国化妆品迎来了第一次国牌潮,代表品牌有佰草集、自然堂、丸美、卡姿兰、韩束、珀莱雅等,这一阶段CS渠道成为了众多国内品牌的“母渠道”,由于海外品牌下沉困难,大量国产品牌错位竞争借助CS渠道,主打“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借助低线城市做大。

  陆益进一步表示,现在市场发现几乎所有消费者已被教育一遍,也基本用过第一代护肤品,接下来市场竞争核心就变成了客单价和复购率,而客单价和复购率的核心是产品力,产品力是综合概念,其效原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决定产品主要功能,影响产品使用和效果,进而决定消费者是否愿意复购。

  在国潮趋势下,若一个品牌希望穿越市场周期,或者真正符合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那么一定需要具有独占性的功效原料,如部分国际品牌基本都拥有自己的经典原料,而其创始人一般都是化学或药学出身,相比之下,国内品牌创始人多是渠道或销售出身。据了解,欧莱雅创始人厄让·舒莱尔曾就学于巴黎化学研究所,毕业后进入法国制药中心,资生堂以药房起家,创始人福原有信曾留学海外攻读药剂学。

  “现在市场趋势下,大家不会只用某一个原料,众多科技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功效成分,企业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满足不一样的消费群体,同时产品具有一定独占性,能有更好的价值呈现。”陆益说道。

  据了解,禾美生物专注于提供原研的高性能生物活性肽原料以及整合解决方案,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位于中上游。陆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进入生物活性肽行业后,作为创业者,希望能研发一些新的成分,先做差异化优势,然后再进一步做成本优势,希望能够为更多的中下游企业和品牌公司战略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