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合成试剂龙头昊帆生物,自2023年7月12日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以来的85个交易日内股价经历2次大起大落,都与“”相关。
在这波的热度加持下,昊帆生物市值由8月29日的70.09亿元一路上涨至10月18日的117.72亿元,涨幅高达67.96%。截至11月15日收盘,昊帆生物市值82.26亿元。
8月10日诺和诺德披露2023年半年报,得益于大众对“”的偏爱,上半年销售额与营业利润分别增长30%与32%。11日,昊帆生物股价便达到100元/股高位。
之后,10月7日凌晨,Elon Musk在其推特上为“背书”称,“虽没有哪种药没有副作用,但肥胖相关的健康隐患超过了GLP-1受体激动剂风险。”9日周一,就拉起昊帆一个涨停。
成立20年的昊帆生物,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多肽合成试剂,形成以多肽合成试剂为主、通用型分子砌块和蛋白质试剂为辅的产品体系。
公司目前拥有1个自有生产基地与2个研发中心,每年为近1900家客户提供690多种产品的定制研发与生产服务。2022年,公司前五大客户为药明康德、 Luxembourg、凯莱英、常州外贸、Thermo Fisher。
今年前3季度营收3.0亿元,同比下降15.8%;扣非归母净利润7199.2万元下降29.7%,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236.9万元增加61.0%。
2,与抗新冠病毒药物研发与生产相关的碳二亚胺型缩合试剂、手性消旋等产品销售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按子业务拆分,多肽合成试剂业务贡献公司业绩主体,2022年营收3.51亿元,同比增加24.9%,占营收比重78.4%。
其中,碳二亚胺与离子型缩合试剂销售额分别为0.57亿元(+4.29%)、1.68亿元(+0.56%);碳二亚胺型缩合试剂毛利率整体稳定,离子型缩合试剂毛利率从2019年的52.2%略微下滑至2022年的44.8%,主要系低毛利率的磷正离子型试剂增速较快以及部分单品委外加工推高了成本。
公司为研发驱动型企业,近年来研发投入整体向上,2022年达2226万元,同比增长50%。公司逐步扩充研发队伍,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达93人,占比近38%,同比增长33%。公司目前拥有实验室面积约2000 m2,未来将在安徽与苏州分别新建约3500m2与8000m2实验室,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规模。
多肽合成试剂是合成多肽药、小分子化学药时,构建酰胺键的专用化学试剂。加了它,能提高合成效率、产品纯度和产物收率。
而酰胺键(-CO-NH-)是一分子羧酸里羧基(-COOH)与另一分子有机胺里氨基(-NH2)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化学键。其对多肽药、众多小分子化学药特别重要,是这类药的基本结构,也是保持药物活性少不了的部分。
其中,缩合剂属于催化剂,负责促进缩合反应形成酰胺键,是缩合反应里最核心、用量最大的多肽合成剂;后两者仅在特定反应类型/场景中与缩合剂搭配使用。
缩合剂的出现是酰胺键合成的一大突破,至今已发展到。碳二亚胺型、脲正离子和磷正离子型是主流的三大类缩合剂,碳二亚胺型是发展最早最常用的多肽缩合剂,脲正离子和磷正离子型缩合剂性能最佳,应用广泛。
由于多肽合成剂产品市场规模与医药类产品相比偏小,盈利空间偏低,所以专注该细分领域企业不多,昊帆生物为缩合剂全球主导企业。
1955年至今,全球范围内共有200余种多肽合成试剂被开发,公司能够量产并稳定供应的有160余种,占比约75%。同时,公司约占全球离子型缩合试剂供应量的25%,细分领域市占率排名国内第一。Sigma、Iris Biotech GmbH等国际企业亦从昊帆采购部分缩合剂分装销售。
从不同类缩合剂的市场规模来看,碳二亚胺型缩合剂价格便宜,是当下下游药企规模化生产首选。随着原料标准提高,研发效率提升及固相合成仪的推广,离子型缩合剂将越来越受青睐。
肽研社统计,2022年全球缩合剂市场规模约64.1亿元。其中碳二亚胺型与离子型缩合剂分别为53.6、10.5亿,2022-2027年预计CAGR分别为18.6%、4.5%。
国内方面,2022年缩合剂市场规模约20.2亿元,其中碳二亚胺型与离子型缩合剂分别为15.6、4.6亿,未来5年预计CAGR分别为3.1%、26.2%
随着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多肽产品减肥适应症的获批、产品销售的进一步放量以及其他GLP-1类药及相应仿制药的高速研发,也将为多肽合成剂带来较大增量。
考虑到Luxembourg为全球多肽合成剂知名企业,终端客户为诺和诺德;同时结合多肽缩合试剂在药品不同阶段量级关系,并参照司美全球销售额计算,推断:
昊帆为诺和诺德司美所用缩合剂主要供应商,同时估计对昊帆多肽缩合剂采购额约占司美终端销售额万分之三左右。
司美产品Wegovy于2021年获FDA批准上市,2022年实现收入8.7亿美元,同比增长346.5%。2023年前三季度,Wegovy实现收入3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8亿元),同比增长492%,三季度单季实现收入13.87亿美元,超过2022年全年,处于快速放量阶段。
当下全球范围内,司美仅诺和诺德一家在售,尚无仿制药获批上市。但据统计,仅2023年,就有9家药企的司美药物临床试验注册申请获受理。包括翰宇药业、联邦制药、复星医药旗下万邦生物、华东医药、石药集团、华润双鹤、惠升生物制药、正大天晴等国内药企的8款仿制药。
其实,单看爆品司美不足以说明昊帆的潜力。下面我们看看另一种“”替尔泊肽。因制备方法不同,据推算:
司美、替尔泊肽等原研厂商在昊帆能够稳定供货时客户粘性较强;此外,其他在研 GLP-1类新药及众多仿制药管线存在着较大市场增量。
随着管线研发向后端推进,用量将逐步放大;从药物发现阶段的g级,逐步提升到商业化阶段的数十吨级别。
据Insight数据库,全球及中国获批上市多肽药物分别从2018年的3、2个增至2022年的10、7个,获批数量整体增长稳健。截至2023年6月,全球范围内共有167款多肽药物获批上市,615款获批进入临床,约八成管线仍处于临床早期及临床前阶段,多肽药物领域有较大发展空间。
公司下游客户现有管线中大部分处于研发阶段,随着管线逐步推进,未来需求有较大放量空间,对公司产能亦提出较大需求。
昊帆生物早期侧重研发和销售,公司不足以支撑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所以采用委托加工+外协采购生产模式。
2021年6月,公司新建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起,优先将销售量级较大、合成难度更高的第二、三代离子型缩合试剂纳入自产,逐步提高自产比例。2022年公司自产产品营收1.01亿元,占总收入比例23%。
当下,公司自产成本较委托加工成本更高,所以2021、2022年分别自产87.02、203.17 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5.92%、58.05%。
产能利用率问题待生产基地二期项目投产、公摊费用降低,主要产品单位成本低于委托加工后得以解决。
但是,公司上市主要募投项目包括年产1002吨多肽试剂及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2021年,昊帆生物的多肽试剂产量为751.82吨,同时还有年产350吨项目于2021年6月进入试生产阶段。
也就是说,待募投项目达产后,昊帆生物的多肽试剂产能将达到约2100吨,接近2021年的3倍。然而,昊帆生物
昊帆生物股权集中,股权激励到位。自成立以来,未引入外部融资。截至2023年10月31日,股东人数19759户。
创始人兼实控人朱勇持股比例48.04%。前十大股东累计持有7905.60万股,较上市前没有变化,累计占总股本比为73.2%。第二大股东为董事兼副总经理徐杰,持股4.8%;董事兼副总经理吕敏杰、董事兼副总经理陆雪根、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董胜军分别持股1.8%、1.8%、1.8%,高管累计持股10.2%。
朱勇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曾任职于苏州第四制药厂、苏州兴业化工厂与天马精化厂,拥有28年制药行业管理经验。高管平均从业时间超15年,均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公司设立苏州昊勤、宁波昊信与宁波昊瑞 3个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6.75%的股份。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前十大流通股东均为新进股东,累计持有350.6万股,占流通股比15.0%,较上期(上市前)减少391.9万股。
昊帆生物2022年利润分配方案:10股派发现金股利2.5元,合计派发现金股利2700万元(含税),无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不送红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