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优良营商环境和利好政策的持续加码,嵊州以省级化工园区为基础,致力于打造绍兴品质最高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建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目前已吸引贝达药业、昂利康、来益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此布局。
而想要成为多肽乃至生物医药的创新策源地,离不开对国际前沿方向的把握。经过昨天开幕式的思想碰撞,9月16日,由同写意策划实施的“浙江 · 嵊州多肽产业发展大会暨生物医药创新人才交流大会”迎来另外两场研讨会,在药物开发和化妆品的领域进行了更深度的讨论。
无论是前端的多肽药物开发,还是后端风头正盛的化妆品市场,我们欣喜地发现,一批颇具潜力的创新成果,正呼之欲出。
可以期待,通过此次大会的带动作用,更多本土的多肽药物乃至生物医药项目将会在此集聚,嵊州有望成为又一创新高地。
随着多肽合成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多肽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多肽药物和多肽新材料已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医生对多肽类药物的认可、国内不断出台的利好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多肽药物的发展。作为多肽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关注人类健康美丽为经营宗旨,一主两翼双轮驱动,现已经拥有国内领先的多肽药物合成和生产技术平台,掌握了一系列的多肽原料药规模化生产的核心技术,赋能多肽领域的创新发展。
蛋白质酶抗体的活性区域是由多肽片段构成,做好多肽结构可以让多肽发挥更大的作用。建多肽库面临“多肽序列多样性”和“多肽结构多样性”两大挑战,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可以建成很有价值的多肽库。芋螺毒素肽是结构最复杂的多肽,由于强效的抑制肌肉收缩作用,μ-型芋螺肽具有即时祛皱功效,甚至可以取代肉毒素。复杂结构多肽对于药物研发也是十分宝贵的资源。
田长麟教授介绍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针对脑胶质瘤的分子分型、代谢、肿瘤微环境及RNA层次开展了详细的分析,提出多肽药物在脑胶质瘤治疗方面的潜在优势。报告还介绍了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的多肽靶向核酸组合药物在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口服多肽中引入非天然氨基酸非常重要,可以防止它降解。目前上市的环肽药大多用的二硫键,少部分用了酰胺键。环肽拥有稳定性(酶稳定性、pH稳定性)和高受体亲和力的特点,C5补体和C3补体未来市场巨大。司美格鲁肽竞争激烈,口服是未来的方向。
神经系统很多疾病目前仍然没有治疗办法。其中的困难是机理不清、没有很好的疾病模型,和药物很难通过血脑屏障,使得很难做药。加强基础研究,立脚于原发性创新很重要。多肽本身的优势和缺点都很明显,我们需要着重开发新的多肽药,改善多肽药存在的问题,促进其通过血脑屏障。很多细胞上的受体,比如钾通道、钙通道、钠通道等,可以感觉温度、感觉疼痛,这些都是将来可以筛选的地方。
化学合成长链多肽至蛋白质是当代合成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SPPS作为多肽化学合成的重要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NCL、STL、KAHA ligation和施陶丁格连接等各类高效连接技术的发展,多数中小规模的蛋白质合成可以通过固相和连接方法的结合顺利完成,而一些含复杂序列或大规模的蛋白质则需要采取专门的策略和转用半合成的方法,或结合生物合成法。
细胞和动物试验数据显示偶联药物要好于细胞毒化合物本身,双配体和多配体偶联药物,一般都会好于单配体偶联药物,多肽类偶联药物可以在化学上进行更多操作。小型偶联药物需要提高亲和力、加强稳定性。化学合成可采用各种不同的毒素,包括MMAE、拓扑酶甚至于更多新的细胞毒化合物,这相较于ADC来说有更多的选择性和化学合成的可行性。PDC具有和ADC不一样的ADME和PK,临床上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多肽活性分子的来源匮乏制约多肽新药的发现,创新性多肽药物需要合适的大型多肽化合物库提供源头。中晟全肽拥有的PICT肽库可构建80环肽实体库,虚拟筛选平台可针对多肽的高通量进行虚拟筛选。报告通过列举MC3R(黑皮质激素受体亚型3)、APJ受体激动剂、Nectin 4高亲和肽的案例展示了中晟全肽平台的实际应用。
多肽拥有活性高的优点,但问题在于成药性较差,半衰期特别短,很容易被代谢。通过化学结构的改造和制剂的方法,可延长半衰期。多肽兼顾了小分子和抗体的特点,很多抗体和小分子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解决。多肽真正缺的是多学科的组合,我们要学类肽的设计。得益于技术和产业化的发展,如今多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
未来可引入可溶性合成载体、连续流动合成-连续相分离耦合技术、在线反应监测系统、人工智能自动学习(困难序列分析)技术等,通过自动合成设备实现任意氨基酸序列蛋白质和多肽的合成。以连续流动绿色合成技术为核心、多学科交叉应用,整合先进化学手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分子结构C端疏水Tag替代树脂;基于结构生物学信息经酶工程化改造的新型多肽合成酶)与前沿化工技术(微通道反应器、固定床流动反应器等),解决行业痛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湃肽全固相法工艺下,自制Linker分子结构具有良好的结构拓展空间,可以实现多肽碳端N-取代酰胺的全固相合成。一定范围内,应用该桥分子可以用氨基树脂代替传统的羟基树脂(Wang树脂或CTC树脂)进行多肽合成,从而避开这两种羟基树脂存在的先天性弊端。在生产工艺、质量水平和成本控制上均有优势。
多肽产品已在医药、化妆品、食品、新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湃肽以坚持做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多肽为初心,致力于在健康领域“让人类因肽更健康更美丽”。新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产业的革新,产业的革新基于技术赋能的科技创新,有了科技创新才能真正推动化妆品多肽原料的源头创新、推动产业的高度发展。
由于细胞因子、重力因素等原因,皮肤衰老有内源性和外源性的衰老区别。在多肽领域,抗衰老机制多样,目前用于抗皱的多肽分类为:神经递质、载体肽、信号肽,效果不亚于肉毒素、光电等治疗效果。随着对肽类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多肽类活性成分将取代很多传统的成分,替代较高风险的药品,甚至替代一些医美手段。
化妆品已经回归到本质,进入到功效科学时代。从氨基酸到短肽到多肽到蛋白质,这样的分类过程中有不同的认知,氨基酸分子量是一个维度,另一个是氨基酸数量。肽类物质能够激活皮肤细胞中的信号通路维持和改善皮肤状态。在表皮层修复中,多肽可修物理屏障、色素屏障和神经免疫屏障。
中国活性肽生产企业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推动本土品牌商活性肽添加从0到1,从概念添加到足量添加。2021年,中国肽类化妆品市场规模为14.5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2.4亿元。国内已获批79种肽类原料,对比欧美存广阔空间。美容肽机理明确,涵盖祛皱、修复、抗衰、生发、美白、舒缓六大功效,在彩妆里加肽的也越来越多。
湃肽目前有八大创新技术平台,包括创新原料筛选平台、生物转化工艺研究技术平台、AI智能皮肤相关高通量筛选平台、前沿技术研究平台、配方创新开发平台、体外功效评测平台、功效测评平台和新原料注册备案申报。上海湃肽、浙江湃肽独有的Plex芯片技术拥有高内涵高通量的特点,速度非常快。通过单靶点技术,或者是在组织学上进行验证,可在有限的时间里面筛选出更多原料。
研究表明,多肽产品成分单一,作用于靶点,进行信号传递,具有安全和多样性。补肽可以起到内源和外源综合的作用,使皮肤变得年轻。湃肽生物的核心抗衰多肽原料ZPC®Collagen0455和ZPC PEP-COMPLEX120,均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抗衰老效果,有利于胶原蛋白生产,分层靶点精准抗衰。核心抗衰多肽“045”和“淡纹紧致复合肽”聚焦多个维度层级的抗衰解决方案。
●肽的成分种类很多,结构功能也极其多样。如果分子量大到一定程度,或者结构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提供其他额外附加功效,比如说润肤、扩展性、保湿等基础的机制性的成分。
●基础创新一定要关注功效添加的成分,或者是功效添加能为产品带来什么样的潜在作用,而不是停留在概念添加上。
●医疗行业必须基于科学,基于作用的药理机制,对化妆品的科学研究也必须得基于科学,基于在皮肤上的护理机制。
●研发方面,不仅仅要追逐市场的热点,去做应用的创新,更关键的是要去做基础研究方面的积累。比如说在基础的化学、生物、肌理方面的探究,包括AI分析等一些新的方的建立。
●供应链方面,国际公司大部分在全球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工厂,比如说某一个地区原料成本明显上升,或者是出现运输,或者进出口限制,其他地区很快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国内原料公司在这方面还是要做一些努力。
●国际公司对于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理解比国内原料公司维度更广泛一些。国内原料公司关注的质量可能更多是合规性、安全性是否符合标准,有没有杂质,希望我们能够拓展视野,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高度。
●做原料的企业在做好提供物质的同时,也要做好基础研究和跨领域的研究,同时要学会表达发展过程中的感性故事。做基础研究客观来说是要花钱,而且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断探索。
●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出圈。出圈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可以提高整个收入的天花板,二是能进行跨领域客户的引入。
●当我们的物质进入到下游品牌企业的时候,如何将这个新加入品牌企业的物质和原有物质、技术产生协同效应,是做物质企业要考虑的问题。
●原料方和品牌方要紧密牵手,而且一定是原料端、工厂端、品牌端一起融合,创造共同的品牌,真正把中国的成分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成分快速兴起首先得感谢市场环境,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从原来的关注单一成分到现在开始关注配方、基础科学、护肤原理,这种求知欲的提升,倒逼品牌从原来可以“打”概念向真正做好产品发展;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也给了很多国货品牌更大的支持还有包容;此外也离不开行业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
●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跨维度的基础科学人才必不可少,因为一定会形成联动和知识共享的效应,让整个品牌力得到强大的提升。
●单一成分已经不足以支撑品牌溢价空间,通过配方技术,AI筛选技术等方法,可将各种成分组合,为头部企业形成度支持。
●原料企业如何拥抱品牌方?两方企业团队联合研发,科学文献共同撰写;下游品牌企业原料定制,能够让下游品牌企业拥有一定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