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医药创新城市发展论坛暨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生物医药创新城市研究项目发布会在苏州举行。论坛首次公布了“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生物医药创新城市”排名结果,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深圳、天津、南京、成都、武汉、重庆十大城市上榜,领跑全国。
后疫情时代,“创新突破”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词。如何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力,已经成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支柱城市的城市需要回答的主命题。
据悉,“医药创新城市研究项目”由中国药促会、中国外商投资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共同发起,艾昆纬咨询为项目承接单位。该项目对全国300多个城市进行筛选,通过79个评价指标,多角度度对72个入选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生物医药创新城市”排名是基于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指数,从基础建设、政策保障、研发资源、创新体系、资金体系和企业能力六大方面进行指数评分排名。
“我们发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生物医药创新城市’研究项目,希望通过借鉴国际医药创新城市的成功经验,分析影响城市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指标及因素,探索并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医药创新发展的高质量、完善的投资环境,以及提升城市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商务部原部长、中国外商投资协会会长陈德铭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感受到了政府对医药产业的高度支持。但同时也看到,各地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相互模仿重组也越发严重。”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介绍,发起生物医药创新城市研究相关项目,目的就是想用国际视野、国际经验做出一个衡量标准,让城市的建设者们更清楚,一个发展好的园区都依靠了哪些必不可少的要素。
宋瑞霖指出,从中外城市产业发展要素经验来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由六大元素构成,即基础建设、政策保障、研发资源、创新体系、资金体系和企业能力,形成“回形针式”体系。
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医疗资源和城市基本条件保持正相关关系,不同城市可以谋求资源协同之路,各个城市加快推进产业支持政策,但顶层设计缺失导致当地政府的实际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规划同质化严重,缺乏后期市场转化能力。
“在研发资源上,除北京上海外,我们看到很多城市在要素配置上存在比较类似的问题,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的路径尚待进一步发展。”徐莹表示,各个城市的转化医学能力较弱,并没有完善的平台,导致目前城市整体的转化能力处于初级阶段。
从创新体系来看,城市产业园和孵化器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载体,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很多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城市产业园建设不断加速中,城市产业园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集群不够完善。徐莹认为,各城市的产业园需要整体性规划,孵化器在一定程度体现了产业创新发展的未来。
而资金体系方面,当前大部分城市的产业园建设还是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为主,融资缺乏多样性,资金聚焦地区整体环境好些,但偏远地区的资金来源明显不足。
此外,很多地方政府对研发型和一般生产型企业没有实现差别化,研发型企业在税收、价格和费用补偿方面没有拥有差别待遇,企业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论及企业能力时,徐莹认为,就企业研发投入和人才配置而言,上海北京的企业仍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在追赶中。
总体来看,全国基础建设、政策保障等发展较为全面,初步有正态分布的趋势,而研发资源的积累、创新体系建设、资金体系及企业能力方面,全国城市的发展不一。除上海、北京外,其他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优势。
对比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城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潜力,可将入选的城市划分为:以北京为代表的国际化创新谷、以广州苏州为代表的区域创新领导城市、以徐州贵州为代表的创新基础培育城市三个梯队。上海、北京作为全国领头羊城市,在城市创新要素上各有优势,铸就不同的生物产业国际化创新引擎。
徐莹表示,纵观全球生物产业聚焦的区域,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需要有强大的技术;二是要有完整的制造产业链;三是需要以开放式创新的心态来接纳这些新技术、新产业,实现本土落地;四是围绕上游RND研发平台进行相应的产业聚焦。
宋瑞霖亦指出,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由产业链低端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升级,传统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模式是以大型生物医药企业为核心封闭式的创新机制,典型的垂直一体化创新模式。随着知识、资本的全球化及信息技术发展,促使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向开放式转变。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变革,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我国的生物医药创新城市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创新经验,实现资源共享和差异化协同发展,共同迎接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升级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