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吸引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成为产业新动能的主要引擎。《“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建设生物经济创新发展高地,优化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两者都提及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同时,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企业在全国医药产业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沪深京上市企业数量看,长三角医药上市企业集聚度较高,约占到以上区域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市企业数紧随其后。
从2021年新药申报临床情况来看,长三角的新药临床试验申报数量(按CDE受理号计)领先,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新药研发处于同一梯队。从2021年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情况看,相关注册人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山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
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各省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逐步从独自发展走向区域的一体化协同发展。
科技部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再次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要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创新协作,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强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区域产业创新链。长三角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共同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建立长三角实验室联动机制,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北京市和河北省实施的第一个省级政府层面大型产业园区合作项目,承接京津医药产业转移,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打造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区。另一方面,京津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通过建立雄安新区生命科技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世界一流的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创新示范中心。
大湾区立足粤港澳三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致力打造中医药发展高地,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落地横琴,打造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一带一路的国际窗口。同时,深圳发挥经济特区优势,积极探索生物医药领域先行先试。2020年全国首部自贸片区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条例》推动深圳细胞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和转化应用。其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进一步赋予了深圳在生物医药、医疗健康等新兴领域的先行先试权,支持深圳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立法权进行探索。
重庆与成都在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双圈互动方面取得诸多成效。诸如双方签订有医药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合作交流平台搭建、专家智库资源共享和产业服务平台打造。共同签订了《成渝生物医药产业党建联盟战略合作协议》和《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党建联盟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机会清单,集中释放产业合作项目资源。
在医药产业现有发展水平与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打造医药产业创新高地要把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具体而言,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中心、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围绕生命健康重大问题和前沿技术开展前瞻布局。二是推动生物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立足区位和产业比较优势,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三是积极融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吸引国际高水平企业、项目和人才集聚。同时,推动国内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全球布局。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