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健康产业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一项重点要义。只有构建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方可充分实现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的规划目标。
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基于“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养老养生”等健康维度,同步形成了不同业态情形的大健康产业。随着“健康中国”建设上升至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2016年我国大健康市场规模超过3万亿元,2018年大健康市场规模达4.4万亿,至2022年大健康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万亿元规模。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大健康产业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说法认为,“大健康产业是继IT产业之后第五波经济浪潮的新支撑”。
近些年以来,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攀升,亚健康普及化,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压力的增加,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等问题,成为了蓬勃前进的国民健康事业的绊脚石。但这些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引爆了巨大的医疗健康潜在需求,经济的增长效应也同步促使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百般要素同时簇拥着大健康行业迈入了黄金发展期。不仅阿里、腾讯、百度等科技大佬大力挺进医疗健康产业,众多房地产大佬,比如万达、万科、恒大、保利、富力、鲁能等也在全面布局跨界转型大健康产业。
数据显示,从2010年来,全球健康产业的复合增速为4.0%,北美健康产业的复合增速为3.8%,而我国健康产业的复合增速为19.4%,是全球增速的5倍!在大健康行业众多细分子领域中,健康服务以及保健领域的发展速度高于其他诸如医疗、医药等传统领域。自2010年来,各细分领域也均表现出了高速增长态势,复合增长情况分别为:健康养老28.1%;健康品产业27.7%;健康管理服务19.7%;医疗产业16.5%;医药产业15.5%。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成为了健康产业大变革、大调整、大升级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分级诊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互联网医疗、社会办医、国家药品集采等持续推进;药品疫苗、医疗服务质量监督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企业、直销企业在整顿后的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一致性评价工作、鼓励创新政策的不断出台,中国医药生物企业受惠于国家政策利好以及资本对于医药产业的“加持”,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基于相关网络调查显示:中国的大健康产业结构中最大的仍然是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在2016年,我国医药产业规模已经达到28062亿元,占比50%;二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三是健康养老产业,在2016年,健康养老产业规模已达18525亿元,占比33%;四是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五是以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据《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排行榜》显示:我国共有164家企业入选独角兽榜单,总估值达到6284亿美元,平均估值38.3亿美元,这其中属于大健康行业共有14家企业入榜,分别是平安好医生、联影医疗、复宏汉霖、科信美德、三胞国际医疗、微医集团、春雨医生、药明明码、蓝卡健康、安翰、信达生物制药、诺禾致源、碳云智能和360健康。榜单中,估值最高的达到了54亿美元规模。
成绩显著,成长迅速。但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健康产业规模仍然较小,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相关调查显示,从绝对数值上比较,2015年美国的健康产业已经达到约为2.99万亿美元,占当年其GDP总量(约17.94万亿美元)的16.7%,而2016年我国大健康行业规模仅为约56073亿元(8600亿美元),占2016年我国GDP总量(74.41万亿元)的7.5%。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健康产业规模大约只有美国的1/4。即便是在亚洲地区,2015年亚洲及其他地区大健康规模达到约22000亿美元,而根据有关统计同时期中国大健康规模约为7500亿美元,虽然在绝对数上占到亚洲地区的约1/3比重,但是考虑到我国整体经济体量巨大,实际上大健康的产业规模在亚洲其实也是属于偏低的水平。而这些又都恰恰说明了大健康产业未来将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源泉。当然,产业基础情形不一,这些弱势也都是暂时的情况,当前虽然占比相对较低,但未来一定会稳步提高,我国一定是大健康产业的大国强国!
据中证网消息,2019年12月7日,以“健康中国,健康家庭”为主题的“2019中国家庭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新华网产经中心副总经理兼健康事业部总监马宁蔚在会上表示:“政策是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健康中国行动’发布,给产业的发展做出指引,在产业布局、销售渠道等部分加速建立新型业态,全面实现产业升级。”举例称,食品企业,要生产安全高质量,低糖、盐、低油的健康食品,让每个家庭吃的安心;制药企业研发生产有效的新药,让病人用的安心;体检机构要设计有效的体检方案,将疾病防范于未然。
不言而喻,“健康中国行动”的发布,为我国未来健康产业的布局带来了全新的主线依托,“政府引领、全社会聚焦、全民参与”的氛围一定会让我国未来的健康产业出现全新的业态格局,健康产业一定会顺应趋势,不断优化,强势赶超,助推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等目标:要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制定健康医疗旅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等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方向。
基于目标需求,我们认为,未来我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将会呈现高科技化,深度融合化,精准、标准、专业化,链条集群化,智能化,国际化等趋势。
预计未来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双向音频远程、慢病监测等高科技手段将在医学领域大范围应用。当然,新事物的发展始终要经历一段不断验证的过程,高科技与医疗结合的广泛应用前景光明,但尚需攻克数据安全、技术挑战、政策风险等难点。有观点认为,在高科技手段应用于大健康的过程中,有几个核心原则需要有序掌握:
1.数据安全性优先。患者本人需拥有数据的处置权,应由患者决定数据是否披露、披露程度,数据的使用方有义务保证数据不被泄露。
2.构建应有数据的管理标准或框架。如“谁使用,谁付出成本;谁产生数据,谁获得收益”等,以促进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3.多种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健康问题维度众多,种种矛盾和痛点也并非某一种技术可以解决。唯有多管齐下、优化配置方能尽快促进健康产业健康发展,比如,全面融合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
国家战略指出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未来的经济将势必呈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生态,而人人都离不开的大健康产业将是最有价值的融合剂,将与文化、旅游、保险等各种业态深度融合。我们以大健康产业与保险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例延伸:如果说人人需要健康,那么人人也需要健康保障。这决定了二者具有融合发展的内在需要。从国内实践来看,运用保险这种市场化风险管理手段推动多层次健康管理体系完善,是落实中央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要求的重要举措。具体来看,保险在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可发挥支付、预防、长期投资三项功能。未来,我们可充分运用保险机制解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与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交易所可以成为链接保险与大健康产业的重要载体,在保险产品创新、服务链条拓展、特色机构引入和金融科技运用等方面,发挥行业基础设施“架桥铺路”的作用,助力解决保险业面临的“数据孤岛”、产品结构失衡等问题,推动保险业更好地发挥医疗服务支付、疾病预防管理、长期产业投资等功能。此外,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健康管理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s,HMO)为代表的融合发展模式。
未来将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并打造通过精准的检测、治疗、康养来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系统。有观点认为,健康大数据的趋势主要有三方面。
1.在健康方面的应用从广到精,从整个行业的分析转向对企业细分市场的数据分析。健康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与消费者的连接更加紧密,无论是一直保持强势的医院,还是过去一直把销售重心放在医院渠道的药企,都开始更加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希望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很多企业乃至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都非常希望了解用户到底在想什么,表达了怎样的需求,以什么标准选择服务和产品,以及疾病控制的趋势是什么。
2.从趋势层面逐渐向决策层面转变,企业方面会更希望大数据能直接帮助决策,而不是仅仅提供市场趋势方面的参考。大数据将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思路。举个例子来讲,尤其像大城市的社会白领亚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如“三高”慢病、眼科疾病、消化道疾病、睡眠问题等愈加多发。服务方和产品方对进入这些领域都非常感兴趣,而仅把握趋势对实际业务操作仍然太简陋了一些,企业需要精确定位,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究竟先进入哪个细分领域,这项决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优势、市场需求和盈利可能性。同样重要的是,消费者愿意花钱在哪些项目上,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有多少人愿意为健康风险而不是疾病买单,如果愿意,他们能够接受的价位和最需要的服务是什么,等等。
3.在应用提供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商业应用的大数据市场是非常分散的,未来可能会稍微集中,一方面是技术层面门槛变高,一方面是精确度要求变高,很多低端的数据公司将会被淘汰。以大数据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应用为例,政府机构需要的是最直接的疫情预测,会选择最准确的供应商,因此这个板块的业务会比较集中,同时对数据的要求是广而大的,最关键的是要具备对数据的筛选、去除干扰项,分离出有效信息的基本要求和通过模型来作出一个结论的技术能力。所以说,未来像这种大环境方面的预测的应用可能只会由几家巨头来主导。
随着“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健康领域的应用,这种有机结合将会有效助推呈现大健康产业链的情形,同时形成区域性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未来的大健康产业,将形成基于医疗、诊断、治疗、康复为带动的,向养老、食品、地产、药物、旅游等各个产业环节辐射的,相互之间联动发展的产业链经济。也由此会形成以实体产业板块为依托,各服务产业板块有序配套的产业集群,这个集群功能形态也是相对统一的。要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必须形成大健康产业链,未来健康产业布局上也将呈现多样的产品形态纷至沓来、新兴的产业形态不断崛起、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等态势。
目前,智慧健康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为大健康产业带来变革,AI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将会全面提升诊断治疗的智能化水平。从传统医疗体系和大环境来看,我国智慧健康产业投资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医疗大数据的应用需求迸发、医患关系管理问题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院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目前,互联网技术与健康产业结合的创新创业蓬勃发展,但产业整体尚处于建设初期阶段,大多数医疗机构已经初步建成自己的医疗信息系统,基础的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基本搭建完毕,这为健康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此外,未来硬件设施除去产品定期更新外,新增量将逐步减少。随着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更多的业务将纳入到信息化流程中,智能的软件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将会大幅提高。
“ 健康中国 ”和“ 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健两翼,两项战略并行,不仅关乎我国整体发展方向,更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是未来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从人才队伍建设、规范执业上岗标准、推广传统医学理念及产品、搭建国际交流及实践平台、共建大健康产业园等多方面建言发展中国健康产业的国际合作。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大健康驿站建设、以“医”促“旅”的大旅游通道建设等,为中国与世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搭建平台。
有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还要弥补一个政策性短板,这就是“创新”。这个“创新”应该是从政府层面体制机制的创新,包括社会保障体制,医药价格关系的理顺等,都与健康密切相关。对于政府来说,要营造好的环境,来推动市场的创新,包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和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等等。健康产业本身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是这其中,政府应该提供相关政策,如产业园税收服务、金融扶持、健康领域高新企业的改革上市、社会保障和扶贫体制的创新等。政府应制订相应的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拿出引导政策,以及激励机制,吸引各方投资大健康领域;其次,要在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休闲等项目中,提供相应的行政便利条件,放宽有关准入条件;同时应在宏观层面全面推动各个产业的深度融合。此外,政府除了全面发挥好协调与管理职能外,还应全面发挥好监督与监管作用。
在时代和人民所需的当下,企业一定要作为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奋力推进中国健康事业的全面发展:首先,应该坚定信心,坚信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其次,应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通过人才梯队建设、激励管理、学研产联动等多方面的体系建设,不断实现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推动健康产品的创新,带动整体产业的升级;同时,企业一定要深化“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的应用,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手段,促进和规范所涉足板块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企业在保证产品以及服务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全面注重社会效益以及公益事业,进而全面获得企业在大健康领域的长效、生态发展。
健康理应人人享有,健康产业的未来离不开普通的民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作为健康享有者的普通民众,首先应该把“预防为主”的观念牢记于心,积极履行健康行动,勤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并且学会自我调整各种节奏,保持生理与心理的良好状态。大家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现阶段,健康问题正在逐步侵蚀着人们的身体,特别是社会中坚力量的机能,如果不能立即加以重视并改善,那么由此带来的一项重要后果就是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优势甚至会受到掣肘。同时,大家都有义务积极接受并推广新形态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爱护健康产业的硬件设施,弘扬科学的健康理念,并普及到每一个人身上,“全民自觉参与”将会对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无穷大的价值。
综上,我们应牢牢把握国家健康战略的主方向,深度把握每一个参与角色的作用,配合国家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全方位的健康产业发展策略,方可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显著扩大产业规模,实现让大健康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