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官网app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杏彩体育官网

2024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核心观点篇
发布时间:2024-11-23 11:11:03   | 作者:杏彩体育 阅读次数: 26

  2024年度由易凯资本健康产业投行团队的医药与生物科技组、医疗技术与器械组、医疗与健康服务组、合成生物学组以及健康产业并购组合力完成,

  今天发布的是《2024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核心观点篇》,主题篇章我们将在之后的几天连续发布,敬请期待。

  在我们去年发布的《2023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中,我们曾经估算,中国健康产业在2022年是一个12万亿元人民币(约1.7万亿美元)的市场,其中与药品有关的市场规模(站在药企出厂视角)约为2.9万亿元;与医疗器械和诊断有关的市场规模(站在器械厂商出厂视角)约为1.1万亿元;站在医疗服务、数字医疗以及泛健康市场参与者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视角,整个医疗健康服务市场规模约为8.3万亿元(其中包含了通过医疗服务机构面向终端消费者销售的药品和器械),如果剔除了重复计算的部分,2022年中国健康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大致在9-10万亿(1.3-1.4万亿美元)之间。

  2023年,随着中国彻底走出新冠疫情,同时考虑到国内集采政策和医疗反腐等因素,我们估算,中国健康产业在2023年是一个13.3万亿元人民币(约1.84万亿美元)的市场,其中与药品有关的市场规模基本上与2022年持平,约为3万亿元;与医疗器械和诊断有关的市场规模相较2022年略有增长,约为1.2万亿元;考虑到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剧,医疗服务、数字医疗以及泛健康市场的医疗健康服务市场规模增加到约9.1万亿元。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我们估算2023年中国健康产业的市场总规模大致在10.5-11万亿人民币(1.4-1.5万亿美元)之间,相较于2022年增长7-8%。

  2023年,A股及港股的医疗健康类企业市值总体呈现下行趋势,特别是港股医疗健康类企业的降幅尤为明显。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3年底,A股医疗保健类上市公司共有512家,总市值从年初的7.6万亿元下跌至年底的 7.1万亿元,整体跌幅6.5%。与此同时,中证医疗指数在2023年末相较年初下跌了23.8%。港股医疗保健类上市公司共有232家,总市值从年初的2.8万亿元下跌至年底的2.2万亿元,整体跌幅21.4%。与此同时,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年末相较年初下跌了26.3%。

  2023年,A股及港股医疗健康板块的估值体系有较大调整,以中证医疗指数为代表,PS TTM(动态市销率)从年初的6.9倍下调至年底的6.4倍,降幅为6.2%。同期,PE TTM(动态市盈率)从年初的24.3倍上升至年底的33.5倍,增幅达37.9%。相比之下,2023年港股医疗健康板块整体估值体系持续下行且下降幅度更大,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为代表,PS TTM(动态市销率)从年初的1.6倍下降至年底的1.2倍,降幅达29.1%。PE TTM(动态市盈率)从年初的138.0倍下降至年底的56.5倍,降幅达59.0%。

  2023年,受二级市场下跌和IPO政策收紧的影响,一级市场的交易意愿及金额大幅下降,整体下降幅度高于二级市场。2023年,一级市场投资事件数降至1440起,相较于2022年的2019起减少了28.7%;投资总金额下降至人民币932.3亿元,与2022年的1813.8亿元相比,下降近50%。D轮及后续阶段的融资变化显著,特别是Pre-IPO轮次的投资大幅减少,并购类交易的总金额也有较大下降。

  基于我们对市场的感知,2023年一级市场医疗健康类企业的估值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在不同细分领域并不一致。具体来看,生物医药及合成生物学行业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仍保持高估值并受到投资人追捧,而其他企业的估值却大幅下降,跌幅超过二级市场。同时,医疗器械和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企业的估值普遍下降。其中,头部企业的跌幅相对较小,低于二级市场的跌幅,但其他企业的跌幅则更为严重,超过二级市场的下跌幅度。

  市场已不再把IPO作为最重要的退出途径,企业估值及资产价格也随之下调。投资人更加重视企业的技术领先性、盈利能力和长期回报,而非如以往重点关注股权增值并通过IPO退出,交易逻辑发生重大变化。人民币基金,尤其是国资和地方政府背景的基金,仍是一级市场的投资主力。

  从2024年初推出的一系列支持产业整合及促进健康产业创新的政策来看,国家将继续支持科技创新,在确保企业重视自身运营及盈利能力而非单纯追求高估值的前提下,深化硬核创新及国产替代与“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拥有核心技术且有足够造血能力的企业仍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渡过行业寒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减至902万,较2022年下降5.65%,自然增长率为-1.48‰,连续第二年呈现人口负增长。同时,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升至2.97亿,占人口总数21.1%,较 2022年上升1.3%;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增幅为0.5%,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根据我们去年的分析,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从今天的21.1%增至26.2%,2040年达到32.5%,2050年攀升至38.8%,最终于2080年达到峰值48.3%。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新增的外部因素影响当前的趋势,未来60年,中国将从“每五人中约有一位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社会转变为“2080年每两人中就有一位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高度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进程虽然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却也蕴育出巨大的市场机遇。人类众多疾病皆与年龄增长,身体器官老化直接相关,例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疾病。围绕老龄社会的病患康复、生活护理、辅助智能化设备,以及适合老年人的社交平台、老人娱乐等外延更加广泛的“银发经济”产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此同时,用于抗衡老龄化趋势、提升出生率的辅助生殖、优生优育等领域也将间接成为老龄化社会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分支。

  因此,在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生育率下降的大背景下,我们相信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边界将不断拓宽,整体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中国健康产业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政策、资本的三轮驱动。2023年,政策之轮的作用尤为显著,其影响力超越了技术和资本,成为促进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医疗反腐、集采和IPO放缓是对行业影响最大的三个政策。

  “医疗反腐”是2023年影响力最深远、关注度最高的医疗政策事件。2023年5月,包括国家卫健委在内的14部门联合“医疗反腐”,影响广泛,涉及部门数量创下历史新高,标志着国家在医药行业中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治理。随之而来的包括医疗机构的自我审查、医生退回回扣、药企加强合规措施、薪资调整、学术会议推迟及裁员潮等一系列行动,进一步展现了政策轮的深远影响。

  同时,在国家医保谈判和集中带量采购已经常态化的今天,2023年的医保谈判和集采依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2023年的医保目录调整,共有126个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平均降价61.7%,降幅与2022年基本相当。但在2023年的医保谈判中,政策向罕见病药和创新药倾斜,共有25款创新药参与今年的医保谈判,最终谈成23个,成功率高达92%。在中标价格的谈判中,对于创新药纳入医保的价格,也不再是“灵魂砍价”,降幅相对温和。针对真正创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定价机制,2023年和2024年初,国内监管机构相继出台政策,探索市场化的自主定价机制,保护创新,激励创新。

  2023年12月1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870号(社会管理类217号)提案答复的函》,其中明确:鼓励将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纳入保障范围,激发药品企业创新研发动力。在 DRG/DIP 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充分考虑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的应用。2024年3月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五次会议第3298号建议的答复》,其中针对代表提出的进一步完善医保DRGs支付体系——关于医疗新技术问题,国家医保局给出明确答复,进一步支持创新医疗器械豁免“DRG”。2024年2月5日,国家医保局公布《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创新药在未来可探索合理的自主定价。

  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对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2023年随着A股IPO节奏大幅放缓,港场持续低迷,融资难成为整个行业的共性难题。2023年与医疗健康行业相关的企业A股(不含北交所)IPO数量降至15起,募集资金总额约209亿元,同比2022年IPO数量的46起,和募集资金总额的7741亿元,分别下降了67.39%和71.70%。特别是在科创板,2023年仅有4起IPO,且仅有1起符合科创板五套标准(针对无收入或无利润的科技创新企业),而2022年科创板的IPO数量达到了23起,其中8起符合科创板五套标准。对于通过IPO,尤其是科创板五套标准筹集资金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而言,2023年A场的环境对科技创新企业并不友好,我们期待2024年能够迎来政策的倾斜与转机。

  我们认为,2024年政策之轮的影响仍将持续超越“技术轮”和“资本轮”,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走向和发展速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医疗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正在超越与当地经销商的简单合作关系,转而深度植根于当地市场,实现与当地产业的共同发展。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市场准入成为一个高门槛,尽管获得美国FDA或欧洲CE认证通常可以满足大多数国家的准入标准,但这仅是进入海外市场的起点。医疗产品的售后服务,如医疗器械在临床跟台的技术支持,产业方与当地医院医生之间高频的学术推广与互动等等,都需要根植于本地,做本土化发展。

  2023年7月,为搭建海外本地化平台,迈瑞医疗发布公告收购德国知名企业DiaSys Diagnostic Systems(简称“DiaSys”)75%的股权,该公司在北美、欧洲、拉美、亚太均拥有子公司,在欧洲、亚太及拉美地区均设有生产基地,终端客户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在交割完成后,迈瑞将充分运用过往跨境并购整合和管理经验,通过DiaSys逐步导入和完善化学发光等海外IVD业务的供应链平台,加强海外本地化生产、仓储、物流、服务等能力建设,为实现IVD业务的全面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内医疗企业越来越关注向海外市场快速输出整体产业能力,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培育,这一策略与欧美医疗跨国企业过去二十年在中国市场多年的做法非常相似。

  此外,国内医疗企业对海外市场的目的地选择也经历了显著变化。随着全球地缘的巨变,以及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广,国内企业正在发掘出以中东为代表的新的出海市场机遇。尽管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出海目的地,但受产品定位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市场的销量增长一直以来难以达到预期。

  自2020年以来,华大基因就高度重视与中东国家的技术合作,自2020年以来,华大已在沙特、阿联酋、阿曼等多国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实验室。2023年华大基因沙特全资子公司与沙特Faisaliah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拓沙特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随着这样的案例增多,中国医疗企业正在快速从传统的产品出口方式,转型为技术能力的整体输出。随着企业向当地市场进行技术和专利的转移,并在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与当地市场共同成长应该成为中国医疗企业海外发展的长期战略。

  《Nature》公布的202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榜单中,ChatGPT赫然在。